一.空气
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N2)占78.08%,氧(O2)占20.95%,氩(Ar)占0.93%,二氧化碳(C02)占0.03%,还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臭氧(O3)、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简单讲就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空气的密度:是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每立方米空气所具有的质量(千克),它的大小与气温、海拔等因素有关,海拔越高密度越低,我们一般采用的空气密度是指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3kg/m3 ,通常情况下,即20摄氏度时,取1.205kg/m3。
空气密度表
绝对压力 | 空气温度 | 空气密度 | 绝对压力 | 空气温度 | 空气密度 |
Mpa | 摄氏度 | Kg/m3 | Mpa | 摄氏度 | Kg/m3 |
0.1 | 25 | 1.1691 | 1.4 | 25 | 16.367 |
0.2 | 25 | 2.3381 | 1.5 | 25 | 17.537 |
0.3 | 25 | 3.5073 | 1.6 | 25 | 18.706 |
0.4 | 25 | 4.6764 | 1.7 | 25 | 19.875 |
0.5 | 25 | 5.8455 | 1.8 | 25 | 21.044 |
0.6 | 25 | 7.0146 | 1.9 | 25 | 22.213 |
0.7 | 25 | 8.1837 | 2.0 | 25 | 23.382 |
0.8 | 25 | 9.3528 | 2.1 | 25 | 24.551 |
0.9 | 25 | 10.522 | 2.2 | 25 | 25.720 |
1.0 | 25 | 11.691 | 2.3 | 25 | 26.889 |
1.1 | 25 | 12.860 | 2.4 | 25 | 28.058 |
1.2 | 25 | 14.029 | 2.5 | 25 | 29.228 |
1.3 | 25 | 15.198 |
二.氮气
(一)物理性质: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份,在常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且通常无毒。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12%(体积分数),在标准情况下的气体密度是1.25g/L,氮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只溶解0.02体积的氮气。常温下为气体,氮气是难液化的气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冷却至-195.8℃时,变成没有颜色的液体,冷却至-209.86℃时,液态氮变成雪状的固体。
(二)化学性质:对成键有贡献的是三对电子,即形成两个π键和一个σ键。由于N2分子中存在叁键N≡N,所以N2分子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将它分解为原子需要吸收941.69kJ/mol的能量。N2分子是已知的双原子分子中最稳定的,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用来制取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黑色钢瓶盛放氮气。
(三)安全注意事项
1.健康危害: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徽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2.防护
1、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但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2、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面罩。
3、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应急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在低凹处积聚。用排风机将漏出气送至空旷处;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氮气不燃,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氮蒸发,但不可使用水枪射至液氮。
4.急救措施: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并送医院治疗。
5.消 防 措 施
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7.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8.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三.氧气
氧气是空气的组分之一,无色、无臭、无味。氧气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氧气能溶于水,但溶解度很小。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一).物理性质:
①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标准状况)
②熔点:-218.4℃ 沸点:-182.9℃
③密度:1.429克/升(气),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
④水溶性:不易溶于水
⑤贮存:天蓝色钢瓶
(二)使用注意事项
1.过度吸氧的负作用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保尔伯特首先发现,动物呼吸纯氧会引起中毒,人类也同样。人如果在大于0.05 MPa(半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氧对所有的细胞都有毒害作用,吸入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氧中毒”,其机理是肺部毛细管屏障被破坏,导致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严重影响呼吸功能,进而使各胀器缺氧而发生损害。
在0.1 MPa(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只能存活24小时,就会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人在0.2 MPa(2个大气压)高压纯氧环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时 —2小时,超过了会引起脑中毒,生命节奏紊乱,精神错乱,记忆丧失。如加入0.3 MPa(3个大气压)甚至更高的氧,人会在数分钟内发生脑细胞变性坏死,抽搐昏迷,导致死亡。
此外,过量吸氧还会促进生命衰老,原因是进入人体的氧与细胞中的氧化酶发生反应,可生成过氧化氢,进而变成脂褐素。这种脂褐素是加速细胞衰老的有害物质,它堆积在心肌,使心肌细胞老化,心功能减退;堆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老化和硬化;堆积在肝脏,削弱肝功能;堆积在大脑,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人变得痴呆;堆积在皮肤上,形成老年斑。
四.水蒸气
水蒸气简称水汽,是水(H2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气。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或212°F或373.15°K。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而在极低压环境下(小于0.006大气压),冰会直接升华变水蒸气。
工业生产中的水蒸气:指一定的物理条件下、特定空间的水全部以气相形态的形式存在。
自然条件下的水蒸汽,指特定空间的水存在形态是气-液二相,其中液相可以是“雾”状分散形式存在,也可以是大量液滴聚集形式存在。
大量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时,常呈现一团“白气”状,“白气”常被误认为水蒸气,“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
水蒸气可能会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
五.氢气H2
纯净的氢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是密度最小的一种气体。
物理性质 :氢气是无色并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各种气体中,氢气的密度最小。标准状况下,1升氢气的质量是0.0899克,比空气轻得多)。因为氢气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另外,在101千帕压强下,温度-252.87℃时,氢气可转变成无色的液体;-259.1℃时,变成雪状固体。常温下,氢气的性质很稳定,不容易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当条件改变时(如点燃、加热、使用催化剂等),情况就不同了。
总结为:
分子式:H2
沸点:-252.77℃(20.38K)
密度:0.09kg/m3
相对分子质量:2.016
生产方法:电解、裂解、煤制气等
六.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俗名碳酸气,在空气中通常含量为0.03%(体积),是空气中含量占第4位的气体,分子式CO2,分子量44.01,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浓度高时略有酸味;密度为 1.997g/l(气),比空气重,是空气的1.5倍;能溶于水,会有部分生成碳酸,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101千帕,25℃时),20℃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点-56.6℃( 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在20℃时,将二氧化碳加压到5.73×106 Pa即可变成无色液体,常压缩在钢瓶中存,在-56.6℃、5.27×105 Pa时变为固体。液态二氧化碳表面张力:约3.0dyn/cm ,粘度:0.082mm2/s(12℃) (比四氯乙烯粘度O.88mm2/s(20℃)低得多,所以液体二氧化碳更能穿透纤维); 液态二氧化碳减压迅速蒸发时,一部分气化吸热,二另一部分骤冷变成雪状固体,将雪状固体压缩,成为冰状固体,即俗你“干冰”, 也可将液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加压,冷凝成“干冰”, 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干冰”在1.013×105 Pa、-78.5℃时可直接升华变成气体。液体的二氧化碳,其密度为 1.101g/cm3,”干冰”,密度为1.56g/cm3。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织物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变成气体很容易和织物分离,完全省去了用传统溶剂带来的复杂后处理过程。液体CO₂和超临界CO₂均可作为溶剂,尽管超临界CO₂具有比液体CO₂更高的溶解性(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高溶解性,并兼备气体的低粘度和高渗透力)。但它对设备的要求比液体CO₂高。综合考虑机器成本与作CO₂为溶剂,温度控制在15℃左右,压力在5MPa左右。
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动物呼吸,是一种窒息性气体;二氧化碳在人类呼气中的含量为4%左右,当其浓度高达5%肘,即可刺激呼吸中枢并会使呼吸量增加二倍。在呼吸中枢发生抑制时,可用二氧化碳(5一7%)和氧(93-95%)的混合气体吸入,以作为兴奋剂。若含量达到10%时,就会使人呼吸逐渐停止,最后窒息死亡)枯井、地窖、地洞底部一般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所以在进入之前,应先用灯火试验,如灯火熄灭或燃烧减弱,就不能贸然进入,以免发生危险。
绿色植物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合成有机物,二氧化碳也是大气中的可变成分之一,在近地表大气中的体积百分比为0.0001—0.001,平均为0.00033( 1976年)。现代人类由于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科学家认为它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它将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不会分解放出氧气,没有可燃性,不支持燃烧,但活泼金属却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跟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碳酸盐。跟氨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绿色植物能将二氧化碳跟水在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机物。二氧化碳可用于制造碳酸氢铵、小苏打、纯碱、尿素、铅白颜料、饮料、灭火器以及铸钢件的淬火。实验室中常用盐酸跟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或酿酒的发酵气中来获得二氧化碳。
(三)对气候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波段的辐射是透明的,而日光的大部分能量又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太阳能使海洋和地表加热。另一方面,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并再辐射红外辐射,具有保温的作用,这就形成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据夏威夫莫纳罗亚的测量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按体积的百万分率计,1959年为315ppm,而到1983年则已升到 342ppm,这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造成的。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数倍时,它对气候的影响究竟怎样?人们在这方面虽已做了很多工作,但所得结果相差很大。据真锅淑郎的模拟结果:从热带到高纬地区,地面平均温度可升高 2-4℃;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弗隆(H·Flohn)则通过对历史记录的分析,认为北纬40度一带的降水量将明显减少。因此它将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但争议很大,还不能作为定论。
(四)对人体的影响
二氧化碳在室外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在室内对人体健康影响及行车安全顾虑更是不容忽视的主因之一。生活当中二氧化碳是人类无时无刻 在制造却经常被忽略的气体,最近二~三十年大众生活型态的改变,尤其现代人害怕噪音再加上户外空气质量不佳,人们为求隔绝噪音并享受居住空间或办公室空间 空调系统带来的舒适便利,长时间将室内窗户密闭以致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含量远高于室外平均值,更有医学报导在冷气房内睡觉连续八小时,由于空气有适足对流 有助尘螨滋生,早上会出现鼻塞、皮肤红痒等「病态建筑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的症状。
二氧化碳浓度含量会影响人类的生活作息,与人体生理反应如下:
350~450ppm:同一般室外环境 ;
350~1000ppm:空气清新,呼吸顺畅;
1000~2000ppm:感觉空气浑浊,并开始觉得昏昏欲睡;
2000~5000ppm:感觉头痛、嗜睡、呆滞、注意力无法集中、心跳加速、轻度恶心;
大于5000ppm:可能导致严重缺氧,造成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甚至死亡;
(五) 对人体的危害
(1)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兴奋呼吸中枢,便呼吸加深加快;高浓度二氧化碳可以抑制和麻痹呼吸中枢。
(2)由于二氧化碳的弥散能力比氧强25倍,故二氧化碳很容易从肺泡弥散到血液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最主要的是刺激人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烟气吸入量增加,并且会引起头痛、神智不清等症状.
二氧化碳在新鲜空气中含量约为0.03%。人生活在这个空间,不会受到危害,如果室内聚集着很多人,而且空气不流通。或者室内有煤气、液化石油气及煤火炉燃烧,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减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室内人员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关于二氧化碳在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含量,各国尚无统一规定,日本规定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15%时为换气标准。
空气中CO2含量对人体的影响
室内空气二氧化碳在0.07%以下时属于清洁空气,人体感觉良好;
当浓度在0.07%~0.1%时属于普通空气,个别敏感者会感觉有不良气味;
在0.1%~0.15%时属于临界空气,室内空气的其它症状开始恶化,人体开始感觉不适;
达到0.15%~0.2%时属于轻度污染,超过0.2%属于严重污染;
在0.3%~0.4%的人呼吸加深,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增加等症状;
当达到0.8%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
空气中CO2的含量症状
2.5 %,经数小时无任何症状
3.0 %无意识地呼吸次数增加
4.0 %出现局部刺激症状
6.0 %呼吸量增加
8.0 %呼吸困难
10.0% 意识不清,不久导致死亡
20.0% 数秒后瘫痪,心脏停止跳动
临床上很少见单纯的二氧化碳中毒,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常伴随氧浓度降低。比如:地客中储存的蔬菜、水果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消耗了氧气。无防护措施进入地窖所发生之中毒,是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缺氧造成的。试验证明氧充足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5%时对人尚无害;但是,氧浓度为17%以下的空气中含4%二氧化碳,即可使人中毒。缺氧可造成肺水肿、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缺氧性脑病等。
- 七. 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熔点—199℃,沸点—191.5℃。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
分子结构:一氧化碳分子为极性分子,分子形状为直线形,它是中性气体。
(二).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亦称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由于无色、无臭、无味,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是因为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排斥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从而出现缺氧,这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度中毒: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
2.中度中毒: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中度中毒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重度中毒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4.中毒后遗症: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 八. 二氧化硫
物理性质
密度和状态:2.551g/L,气体(标准状况下)
溶解度:9.4g/mL(25度)
色态:常温下为无色
熔点:-72.4度(200.75K)
沸点:-10度(263K)
SO2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解于人体的血液和其他黏性液。大气中的SO2会导致户籍到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眼结膜炎症等。同时还会使青少年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变弱。
SO2在氧化剂、光的作用下,能生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能使人致病,增加病人死亡率。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 ,当硫酸盐年浓度在10μg/m3 左右时,每减少10%的浓度能使死亡率降低0.5%; SO2还能与大气中的飘尘黏附,当人体呼吸时吸入带有SO2的飘尘,会使SO2的毒性增强。研究表明,在高浓度的SO2的影响下,植物产生急性危害,叶片表面产生坏死斑,或直接使植物叶片枯萎脱落;在低浓度SO2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SO2对金属,特别是对钢结构的腐蚀。每年给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据估计,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因为金属腐蚀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
九.三氧化硫
八.氯
物理性质:氯气有毒、并有刺激性气味(剧烈窒息性臭味)、密度比空气大、熔沸点较低、能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气体。密度3.214克/升。熔点-100.98℃,沸点-34.6℃。
化学性质:化合价-1、+1、+3、+5和+7。电离能12.967电子伏特,具有强的氧化能力,能与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取代和加成反应;同许多金属和非金属能直接起反应。
危险性:
不燃,但遇可燃物会燃烧、爆炸。
侵入途径:吸入、眼睛及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严重刺激皮肤、眼睛、黏膜;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引起喉肌痉挛,黏膜肿胀,恶心、呕吐、焦虑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支气管炎、肺水肿、肺炎;甚至因喉肌痉挛而死亡。
九.氨气
物理性质
氨气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氨气蒸汽压 506.62kPa(4.7℃);熔点 -77.7℃;沸点-33.5℃;溶解性:相对密度(水=1)0.82(-79℃); 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081g/L, 相对密度(空气=1)0.6;稳定性高;危险标记 6(有毒气体);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化学性质: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氨溶于水时,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主要用于制造硝酸、炸药、合成纤维、化肥; 也可用作制冷剂。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危险性
液态氨能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侵入途径
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
毒理学人吸入LCLo: 50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 2000 ppm/4H。小鼠吸入LC50: 4230 ppm/1H。
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
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 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处理
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能。卧床静息。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给对症、支持治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强心剂应减量应用。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并对症处理。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注意事项
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
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室内空气中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泥土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大量氨内物质,在墙体中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释放出来。
十.甲烷
别名:天然气、沼气,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动植物的残体可分解出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及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它可用作燃料及制造氢气、碳黑、一氧化碳、乙炔、氢氰酸及甲醛等物质的原料,化学符号为CH₄;
物理性质: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嗅、可燃、微毒,比空气轻,甲烷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甲烷溶解很小,难溶于水,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同时甲烷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然而有可能会偏绿。晶体类型:分子晶体(sp3杂化);
蒸汽压: 53.32kPa/-168.8℃;
熔 点: -182.5℃;
沸点:-164℃;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42(-164℃)、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燃烧热: 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毒理学
毒性:属微毒类。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有单纯性窒息作用,在高浓度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达到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远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的甲烷,可致冻伤。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急性毒性:小鼠吸入42%浓度×60分钟,麻醉作用;兔吸入42%浓度×60分钟,麻醉作用。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反应剧烈;燃烧(分解)产物:碳(极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十一.硫化氢
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有臭鸡蛋味,能溶于水(2.6体积),比空气重,有毒。
化学性质: 1)受热易分解:H2S=H2+S 2)可燃烧:
十二.氡
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氡在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会很快衰变成人体能吸收的氡子体,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体外辐射主要是指天然石材中的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一种生物效果,会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十三.氯化氢
十四.氰化氢
十五.二氧化氮
十六.三氧化氮
十七.甲醛
十八.四氯化碳
十九.氯化氢
乙炔
丙酮